第335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1/7)

作品:《国姓窃明

多尔衮对于如何在顺治四年重开边衅、找一个足以鼓舞全军的好借口,似乎想得很周到。

而且直到最后一刻之前,他对于事态的发展、能否按照他的设想执行,都是非常有信心的。

原因无他,只因过去二十年明清交战的历史早已告诉世人:清军总是背信弃义毁约开战的一方,而大明始终是怯懦死守苟安求和的一方。

这个惯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当敌我强弱出现扭转时,人们的心态却还有一个滞后,迟迟未能扭转。

明人也敢主动求战?或者至少是敢设局挤兑,不惜以提前点爆火药桶为代价,换取一个开战初期时更主动的局面?不可能的!

而这种思维惯性,注定是需要付出一点代价的。

……

隆武三年七月初,西安。

坐镇陕西的吴三桂,正陷入一个抉择。

自从整整三年前,他追杀李自成残部至此,最终破了李自成名义上的起家都城西安,他也算是给自己扯了一块遮羞布,有脸说自己是为先帝崇祯报仇,并不是故意放清兵入关。

因为历史变化的蝴蝶效应,陕西比历史同期更加残破(顺治二年时让他统计人口,全省平民只剩三十万了。当然不排除逃散的流民隐户),吴三桂到陕西后,清廷也没逼迫他明确表态,只是放任他骑墙形成一道明清在西线的隔离带。

这种情况看似诡异,实则合理,也实打实发生了。

清廷一方面觉得陕西毫无经济压榨的价值,吞进来直辖后,反而有可能连累其他省,背上更加沉重的无底洞包袱,

那还不如暂时丢给吴三桂自治,他想怎么胡搞都行,只要别问大清要钱粮,他就是把陕西剩下那点人折腾绝尽也不关大清屁事。

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清军执着于陕西,目的并不是陕西本身,只是为了一个入川的跳板。既然四川很稳固,入不了川,谁还要陕西?

南面的大明朝廷,还有四川巡抚方孔炤,对于这种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通过秦良玉,以及作为降将的袁宗第,偶尔派人跟吴三桂联络,向他宣示大明朝廷的政策:

说南京朝廷可以认定他放清兵入关的行为只是一时湖涂,为了给先帝报仇不惜代价,到目前为止吴三桂只是跟农民军打过仗,并没有跟大明直属的地盘和军队内战,

说明他作为明臣的天良尚未泯灭殆尽,大明还是期待将来他重新在战场上为大明出力的,也会给他一个安稳富贵的结局——但没说将来会让他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国姓窃明》 最新章节第335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网址:https://www.bqg999.org/260/26060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