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84章 伟大的撤退(2/10)

作品:《国姓窃明

无法把火力集中输出。

在《纪效新书》中,哪怕戚继光对火器再重视,在谈到以步兵对抗鞑靼骑兵的战术时,他也只会建议

“一个三千五百人人的营,可以配备七百杆火铳。遇到骑兵时,步兵列为方阵,每侧长枪七百人,四面朝外,七百火铳手居中。

遇骑骑从方阵任意一侧骑射骚扰,即以全员火铳手通过甬道支援被敌骑袭扰一侧,以火器反击,迫敌骑不敢对射,只有冲上肉搏”。

换言之,骑兵有机动性优势。双方都三千五百人一个营对打的时候,骑兵机动性高的一方就能把兵力集中到战阵的一侧、形成局部优势兵力以多打少。

步兵机动性差,就只有以对敌那一侧的七百近战长枪兵和火铳手应敌,敌军冲上来肉搏时,火铳手还只能后退、单留下长枪兵扛线。

也正因如此,东西方世界的兵法,在早期的长枪兵和火枪兵配比上,存在着惊人的一致——

《纪效新书》认为两成火枪兵、八成长枪兵,是最优的。无独有偶,当时的早期西班牙大方阵,也觉得火枪长枪一比四,是最高效的黄金比例。

后来随着火枪技术的改良、以及刺刀的出现,火枪兵和长枪兵的比例才渐渐变成一比一,甚至最后演变到全员火枪刺刀。

火枪刺刀的出现,其实是降低了步兵对骑的近战能力,但大大强化了“逼着骑兵来跟步兵近战”的机会成本。

这个朴素的道理,沉树人早就想明白了,

郑成功原先还没想明白,但经过今天这一战,估计会彻底想明白的。

而郑成功对面的鞑子骑兵军官们,怕是这辈子已经没机会想明白了。

……

随着鞑子甲喇章京庸桂的战死,刚才的一番血战中,笔架山清军至少有一个多牛录的兵力,在最初的突袭中,被明军杀伤。

这种双方都没有退路可言的死磕,从来都是最血腥的。

虽然后续的三个牛录已经回转,但加起来总兵力也已经不足四个牛录,加上之前本来就连年战损不满编,实际上也就才九百多骑。

剩下的汉军旗蒙军旗杂兵,拢共凑了四五百,鞑子在笔架山港口的全军兵力,已经不满一千五百人。

死了甲喇章京的骑兵部队,还出现了互不统属、缺乏全局统一指挥的问题。

各个牛录军官的智商和兵法,也都不怎么高。

这种级别的将领,基本上只知道严格执行上峰的命令、战术上把队伍带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国姓窃明》 最新章节敌84章 伟大的撤退,网址:https://www.bqg999.org/260/260602/17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