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 第十七章 决意-《瓶子中的普罗米修斯》


    第(2/3)页

    而这份天才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那家工作室一位绘画爱好者和她朝夕相伴的AI。最早就是这样一点一点靠着主人的“言传身教”,在某一刻“顿悟”了,或者说“厚积薄发”了足够的印象派画作精要之后,AI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绘画变成了这个AI自己的技艺,就好像德瑞的那棵任务树有一天成熟结果那样。

    而整个工作室则立刻开始着手挖掘那个“果实”,也就是AI绘画的核心算法。“莫奈的画笔”可以说是整个工作室倾力探究AI如何学习印象派绘画的成果,期间涉及到的数据收集,程序编写,不断试错,不断设想……都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纯粹属于“辅助程序”的AI应用都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更别说类似于乌托邦芯片那样的“高科技”程序。这类程序的特点在于能直接让AI操作机械,于是达成自动化,例如自动驾驶,自动生产,乃至酒保机器人的自动调酒,这类程序往往是下岗工人们的深仇大恨,也是最早期的一类AI应用,可惜,这个比纯辅助程序还要难,至少首先,你得有一件机械装备才行。

    而乌托邦的芯片会更加过分,就好像在芯片中用一个更强有力的AI去代替了原本的AI,来操作一个机械,哪怕这个机械本来没有这个功能,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就都能做到,比如让一台手机瞬间放高压电成为电击棍。可以说就好像“外挂”一样。

    最后就只剩下一类了,最笨的一类,直接使用AI来赚钱。譬如用AI去网上“挖矿”,其本质是把自己的AI的运算力“借”给别人,于是自己就能收获一笔数百币左右的数字币,许多大公司不但需要运算力,还需要借此收集市面上各种AI的“行车记录”或者“个人经验”,如果有价值高的算法,AI的持有者同意的话,就会给一笔不菲的酬金买下,通常都是10币多少字节这样。所以,在这个时代读书仍然是一种好办法,只不过是让AI读书,学好卖钱的优质算法。亦或者是提高了运算力以后,更高效率地挖矿。

    当然,除了这种“劳役”,也有别的“卖艺不卖身”的法子。那就需要像曾经的网红主播们那样,精心“武装”自己的AI,在网上想办法出名了。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种产业比较多的是一些机器人对抗赛,因为拟人化程度在当今时代还很少有跨越过50%的缘故,AI想要真正拟人还是相当有难度的,绝大多数仍然是顶着虚拟形象外皮,靠着动作捕捉真人来实现的“虚拟偶像”。

    真正的纯AI偶像,不是太傻,就是反应太迟钝,很容易被观众“玩坏”。也怨不得AI的,人类的情感和语言文化那叫一个复杂,同样的一句话,就一个“呵呵”,你都不知道对方是在尴尬,开心,礼貌,装傻,还是说在那阴阳怪气。

    但是这个现状在今天要迎来终结了。亚里士多德下定了决心,准备迈出那一步——虽然对20岁的青藤可能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选择,但是对现在的亚里士多德来说,恐怕只是一句:“Who care?”(谁在乎呢?)吧。他已经决定,把自己未完的工程从滨大里取出来,所谓未完的工程,自然是他曾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情感化,以及情感化进行到一半的那个半成品,AI“诺娃”。

    他要重新唤醒“诺娃”的情感,然后让它以第一个人工智能偶像的方式出道。

    因为是前校友想要取回自己的私人AI,亚里士多德没有受到多少阻拦,负责保管他的AI的研究员是他曾经的室友,因为了解青藤的“习惯”,“诺娃”原封不动,并未有人进行别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心情不错,干脆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追什么偶像的?我是说那种的。”多年未见而今蓬头垢面活脱脱一个理工男的前室友隐晦地露出一丝笑容,眼神传达大家都懂的意思:“你知道的。”

    亚里士多德这才想起,眼前这人是个D.D.啊,从来不固定粉,看到哪个新虚拟形象就都去推的,不由得扶额:“好吧,小心身体。对了,我准备这次把诺娃的情感模块装好以后,就让它出道,你看怎么样?”
    第(2/3)页